看著這篇文章,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也想補充一些觀點與看見的。由於這篇文章出自於一位心理醫生,他的分享可能較著重於診療室的看見,但對於教育現場的看見可能只能憑藉家長的回饋與您的猜測,可能不一定是全貌。
首先,任何行業都有用心與不用心的工作者,教育界也是如此,對於那些不被理解與錯誤對待的孩子,除了責備老師的失職外,或許也可能代表教育現場的壓力與困難度已超過老師的能力負荷,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協助老師面對這些狀況,而非僅止於苛責而已。當然,每個行業總會也有些不適任者,對於輔導無效的不適任教師,則須建立一套明確的淘汰機制,來保障孩子們的受教權。
但我也需要說,診療室與教育現場真的不同,診療室可能就只有醫生,家長與孩子,這裡的環境元素是非常單純的,您可以很優雅的與家長或孩子聊他們的狀況與困難,讓孩子在這個空間裡好好地做自己與抒發己見,無需遵守任何規範,無需除了面對這位孩子,還得同時照顧其他二三十位孩子。但我可以告訴您教育現場的模樣,也許您對於教師的誤解或苛責能少一些。我同事班上有位孩子,上英文課時一直拿著數學課本要求老師教他數學,老師委婉地告訴他現在是英文課不是數學課,這孩子當場大發飆且不停的吼叫,任何的安撫都無效,最後老師只能帶著全班學生在走廊上課。另一位同事班上的孩子,上體育課時全班一起玩躲避球,因為被球打中不願出場而大哭,母親要求打到他孩子的同學得像他的孩子道歉(別忘了他們可是在打躲避球)。我自己也曾遇過一位孩子,我只是請他訂正錯字,他整個人失控的大叫並衝出教室,我請班上孩子到各處室尋求協助卻因每位老師都有課務的狀況,而無法協助,我當下面臨到底要跑出去追他或照顧班上其他二十多位孩子(我的孩子是小一的孩子)。高高在上的您,這些場景是您在診療室看不見的,卻是出現在教育現場的真實狀況。我得承認人都有其能力限制,老師也是,所以在苛責老師的同時,是否也能了解教育現場可能面對的困境。
其實,教書這麼多年,對於特殊生只要家長是願意正視與配合的,真的沒有帶不起來的,但我們最感到棘手的是家長不用心或不願意正視自己孩子的問題。說真的,家長的用心與否真的是關鍵,但縱使如此,我也不會因此苛責家長,因為我了解家長會如此常是因為他有屬於自己的困境(經濟上或情感上的困境),才讓他無法將心力放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反而會盡量的幫家長與孩子找資源,期望透過外在資源的協助,幫助他們能長出力量。而這份理解與包容也才會讓家長願意與老師溝通,願意為自己的孩子做努力。最後,我想說的是,苛責或找個人揹黑鍋並不會帶來進步,而只會帶來對立,也許我們與政府都應該好好的思考,我們的社會究竟怎麼了?我們能為這群弱勢的邊緣人做些甚麼?這或許是更有意義的事吧!!
ps 關於利他能的濫用情形,我有些親身經驗可以分享。我教過的孩子裡,曾有兩位孩子的家長告訴我,醫生要他的孩子服用利他能,但根據我觀察他孩子在校的學習情形,真的還沒到需要用藥的情形。所以,我問家長是第幾次看這位醫生,家長告訴我第一次,我回問醫生有為您的孩子做任何的評估嗎?家長說沒有,最後我只好委婉的告訴家長用藥算是孩子的大事,建議他能尋求第二位專家醫生的建議。甚至,我有位同事請家長能詢問醫生是否有甚麼運動或方式能幫助孩子專心,但家長表示醫生說任何運動都沒用,只有吃藥才有效(當時孩子在診療室外,醫生並沒有見到孩子)。家長表示但孩子目前課業與功課都跟得上且能完成,但醫生說現在不吃,中年級功課寫不完還是得吃(醫生給予用藥建議之前,並未進一步評估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也沒有安排相關的專注力課程)。老師聽到家長的說法,對於醫生的建議感到無奈,難道醫生只剩下用藥這一招了嗎?分享這些並不是要造成對立,只是想表示很多案例都只能說是特例,並不能代表全部的醫生,我仍相信很多醫生是很用心的,相反的,某些特例也只能代表某些老師的作為,事實上大部份的老師也是很用心的,所以把利他能的濫用歸罪於基層老師也未免太過沉重與不客觀了些。
Like · Reply · 65 · 2015 年 6 月 4 日 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