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典查詢

資料搜尋

到訪人數

今天: 4949
本週: 369369369
本月: 1348134813481348
總計: 4486944869448694486944869
:::
轉載分享 義哲老師 - 教育伙伴 | 2015-01-12 | 點閱數: 714

「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掀起宗教革命的馬丁路德,五百年前的一席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聽來格外震撼。

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指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為迎戰這個挑戰,世界各國紛紛研擬對策,從改革教育尋找出路。

「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得重要得多,」為二十一世紀教育擬訂新方向的全球教育諮議會點出新教育的特色。塑造積極樂觀、品格高尚的好公民,成為各國教育上的重點。

在美國,超過三十州正大力推動品格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 )。品格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有勇氣教他們分辨對錯,」大力支持品格教育的美國總統布希,特別把二○○二年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二億五千萬美元提高三倍。

英國從二○○二年八月開始,首次把公民教育( citizenship education )放在中學裡實施,來促進學生心靈、道德,以及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澳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把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起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

而向來不遺餘力推行道德教育的新加坡,在一九九○年就由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做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準則。

舊道德成新顯學

「如果倫理和道德價值觀的水準低落,新加坡就會日益走下坡。因此我們是否能維持穩定和保持優勢,關鍵不在經濟發展方面,而是在於社會的道德結構,」前總理李光耀一語道破新加坡對公民道德教育不敢有一絲鬆懈的原因。

舊道德成為新顯學,反映出重建價值觀成為迫切的需要。進入新世紀,企業與媒體弊案頻傳,不僅嚴重打擊社會對專業倫理的信心,也顯示建構自由經濟體系的誠信基礎正嚴重鬆動。「這些企業風暴不過是冰山一角,潛藏在下面的,是一種日益自私的文化,」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西蒙斯提出警告。

以研究誠信( trust )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聞名於世的哈佛大學教授福山,今年六月被邀到中國大陸與中國的企業家與學者對談「信任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他感慨美國這個原被他列為高信任度的國家,因為這兩年像安隆、世界通訊等大企業高階經理人做假的事件,對美國社會的誠信形成很大破壞,讓所有美國人付出很高的代價。

他語重心長地建議,處於低信任度社會的中國,要持續保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外在的標準,使人產生信任感。像誠實、遵守諾言等美德,在每個社會裡都會被承認。也就是說你必須把最好的一面,不單單展示給朋友,也要展示給那些你並不太了解的人,如街上的陌生人,我想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上的變化。」

體認到價值觀對企業經營的重要,一些企業主管認為等上 MBA 才教企業倫理已太遲。美國丹佛市就有四十個企業界主管每週兩天,從公司奔向校園,跟二十所高中學生一起討論生活與工作的倫理議題。

伊凡絲是一家能源公司的副總裁,她在課堂上跟同學強調,美國的自由企業體系是建立在大家遵守道德的行為基礎上,「要不然我們的警察要比現在多千百倍,」她提醒學生。

人品、操守也成了企業用人的優先考慮。例如美國 IBM 要求必勝的信心加上團隊精神,日本的恩益禧希望員工正直高尚、精益求精,中國的聯想要求,第一要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懷大志。

突圍人生困境的武器

在教育中重新注入品格的陶冶,道德的啟發,更重要的,是為全世界失落的青少年,建立堅實的人格基礎,來突圍日益艱辛的人生困局。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選擇眾多的時代,必須要裝備自己才能執行這些選擇。因此,需要一個能建立人格,讓人能面對未來選擇的權威,」魏申國是法國哲學家,在高中教哲學,也擔任過法國教育部顧問。

「我想今天最令人深思的東西,就是百憂解。這真是這時代的特色:沒有藥丸,我日子就混不下去。我無法靠我自己過活,」高德曼有「法國流行音樂教父」之稱。

但這兩位對時代變遷有敏銳嗅覺的法國名人聚在一起,談的不是哲學也非音樂,而是教育。身為父親,他們共同憂心的是子女在此複雜多變、考驗嚴苛的世界裡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結論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讓孩子負責任。他們的憂心也正是世上許多父母的心情。從西方到東方,全世界的青少年,都落入價值的迷陣中,和人生長路的掙扎。

美國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在校園開槍打死兩名老師、打傷八名學生,原因竟是「我不喜歡星期一,這是無法忍受的一天」。

二○○○年美國針對全國八千六百名中學生做過一項調查,有七一%的學生曾在考試中作弊,六八%的人曾打過人,三五%的人曾在商店裡偷竊;但同時,九六%的受訪學生都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品格。

而一向重視人權的法國,為了遏止校園暴力,教育部長在二○○○年一月宣布,學校校長認為必要時,可以請警察到學校。因為光是一九九九年,就發生兩萬多起校園暴力事件。

日本政府在二○○一年「青少年白皮書」中特別指出,要重視青少年初犯率增加的現象。一九九九年各種惡性犯罪中初犯者佔到四五.五%。這種犯罪的特點是動機具多樣性、以不特定人為加害對象等。白皮書指出,由於家庭單位變小、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孩子的生活經驗嚴重不足,受社會風潮影響,孩子們也只強調「人權」「權利」,而忽略自己的責任和公共道德。

研究兒童及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哈佛大學教授柯爾斯指出,說謊作弊、濫用藥物、憤世嫉俗、過早的性經驗,都是這些孩子孤寂的表現,他們內在缺乏道德感的指引,產生虛無的焦慮。他們需要可以相信的價值觀,藉這些價值觀去克制衝動、怨恨、絕望。

斯邁爾斯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因撰寫青年勵志書《自己拯救自己》而成歐美日暢銷書作者,他告訴當時的年輕人:「在人生的歷程中,人們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人們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奮、自我修養、自我磨練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誠實、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人生的幸福要靠品格的修持,至今適用。

年輕一代的正直、負責,也是人類能順利往前走的保證。面對全球日益多元複雜的問題,如生態失衡、貧富不均、種族衝突、以及科技發展所衍生出來的倫理問題,都需要堅強的內外能力來面對。

新世紀人才的三大能力

針對「二十一世紀人才所需的能力」,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曾邀請教育界、企業界、社會學、心理學等各領域專家,集思廣義歸納出三大類能力:

第一大類是學業能力,包括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應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等能力。第二大類是個人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適應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等。第三大類是公民能力:包括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和對多元文化理解與欣賞的能力。但過去的學校教育都只偏重第一大類能力。

當今各國推動的品格、公民教育,主要就是為了培養第三大類的能力。而且與傳統的道德教育,有非常不同的目標與做法。

做世界的好公民

新的公民教育是以全球為本位,提倡共生與合作,不只做國家的好國民,更要做世界的好公民。

二○○一年九月,來自一二七國、六百位代表齊聚日內瓦,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四十六屆國際教育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學習共處」,強調要加強教育在促進民主社會的公民責任,及在多元社會中融合的功能。學校的課程要重新設計,要能反映全球化、移民潮及文化多元的趨勢,以及科技進步的倫理面向。

新的品格教育課程強調多元整合,從體驗著手,落實生活,並培養道德實踐能力。美國課程發展與管理協會的研究報告指出,品格教育要超越認知的領域,不是只是告訴學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是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和決策的能力,讓學生對對錯做出評斷,並參與道德的實踐,「我們必須在形塑品格過程中,讓他們的心、腦、手一起加入,協助他們『知善、愛善、行善』。」

許多學校舉辦實際的體驗活動。位於舊金山的史迪夫中學舉辦體驗饑餓活動,每個學生抽取一張餐券-要是券上寫著一五,就意味著他屬於佔全世界總人口一五%的富人,可享受一頓豐盛的午餐。抽到二五,就表示他屬於佔世界人口二五%的溫飽型,可以吃到份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肉和豆子。要是抽到的餐券上的數字是六○,就代表了佔世界人口六○%的窮人,因此只能吃到少許水煮馬鈴薯,而且得耐心排隊領取。學生從活動中已意識到世界上飢餓人口之多,以及體驗到世上仍然充滿了不平等。活動過後,學生更珍惜食物,還把自己節省的食品或零用錢捐給慈善機構或非洲受飢孩童。

英國公民教育的三個主要面向,也都強調實踐:

●社會及道德責任:強調學習應該從自信心的培養出發,進而培養符合社會及道德責任的行為。

●社區參與:主張學生應該將學習轉化成有幫助的動力,融入生活當中,學習關懷周遭環境與地方社區,包括社區參與和服務。

●政治素養:學習如何透過技巧、價值觀與知識的實踐,在國家、社區與地方,充分發揮公民職責與角色。

「教育是一個無法逃避的道德事業,」美國教育界發表的「品格教育宣言」,要求學校、家長、社區要共同參與這個影響深遠的事業。並指出「品格教育絕不只是一種教育界的新流行趨勢,它是良好教育的最基本要素。」

新世紀來臨,從家庭、學校到所有國家面臨的最重要挑戰,是如何回歸品格教養,讓孩子上好人生中第一堂、也最重要的一堂課。


---取自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