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典查詢

資料搜尋

到訪人數

今天: 1
本週: 1
本月: 1731173117311731
總計: 4667346673466734667346673
:::
轉載分享 義哲老師 - 教育伙伴 | 2013-08-14 | 點閱數: 1217

這是玉山腳下、一個深山部落的故事,他是東埔國小校長馬彼得。沒學過指揮的他手勢並不專業,但手勢很大,有股打破一切的氣勢。很難想像,同樣的這雙手,卻曾恨不得藏起來不被別人看見。

膚色曾經讓他自卑,當兵時因為唱歌找回自信心

他念師專時,有一次搭公車返家路上,手拉著車上的手拉環,「不知為何我抬起頭來一看,一排手都是白的,只有我是黑的,我立刻把手拿下來,從此不敢再抓上方拉環。」以前的他,害怕跟大家不一樣。而更深層的心底,是缺乏做自己的自信。

那一年,馬彼得離開山上部落、窮困的家,到台中師專讀書。當時全校原住民學生不到十個,他的膚色最深。「在學校裡面走路,感覺好像全部的人都在看我,連腳都會打結,好像要跌倒。」連走路這麼平常的事,他都沒自信,「我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一定要跟同學一起走,迎面有人走過來,我不敢看對方,一定會轉過頭來跟同學說話,讓同學掩護我。」

自卑有一種啃蝕人的力量,「沒有信心的人,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雖然你很有潛力,但你信心不足,潛力就不能成為能力。」這是馬彼得自己親身的痛。

自信,則可以徹底扭轉一個人,馬彼得也是活生生的例子

幸運之神竟然出現在許多人記憶中「尊嚴」最容易受傷的軍中,馬彼得在這裡找到建立自信的轉捩點。有天,輔導長走過他身邊,聽見他唱軍歌聲音宏亮,就命令他:「明天你來教唱軍歌。」不會看五線譜的馬彼得雖然膽怯,但軍令如山,只好硬著頭皮教了一堂,而大約也五音不識一個的輔導長,居然告訴他:「很好,以後你就這樣教。」因為他軍歌教得不錯,輔導長就認為他做什麼都好,什麼比賽都要他去,一點一滴,信心逐漸建立起來。「退伍後,我坐公車,已經敢伸出手來拉上方的拉環。」馬彼得黝黑的臉孔,笑起來牙齒很白。

這是教育心理學上的「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一九二○年,「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發表「月暈效應」實驗研究。他請軍隊指揮官一一評價他的下屬,發現人在評價他人時,常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一旦對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也就是所謂偏見。當一個人被歸類到表現好的族群,他之後得到的評價經常高於實際表現,就像月亮的光暈,讓月亮看起來比實際更大。反之,當一個人表現不佳,或給人第一印象不佳時,這個弱點或負面特質容易被不斷放大,眾人對他的評價也會遠低於他實際的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魔鬼效應」( Devil Effect )。

軍中的「月暈效應」,拯救了馬彼得,化為一股強大的動能,讓他在教育界一路走來,無論是在東埔,或者在更早的兩所國小都用盡全心,想透過合唱創造舞台,建立小朋友自信。

幾年前,還在故鄉久美國小擔任主任的馬彼得,帶著孩子出去比賽,一聽到都會學校的孩子唱法跟他們不同,山上的孩子都嚇到了:「老師,我們不要唱了!」「我們的聲音不一樣,我們的聲音不對,他們的聲音是對的。」他在孩子身上看到同樣「不敢做自己」的現象。事實上,最後那場比賽是由這群聲音渾然天成,沒有特殊歌唱技巧的孩子拿到第一。如果沒有這個機會,他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可以不一樣,而且可以是第一。

「不要小看那些經歷,比讀書還重要。」馬彼得有一個信念:「學習,關鍵就是信心,只要建立信心,學習就水到渠成。」

率團到香港演唱,激勵功課平平的小女孩,找到人生目標

現年十六歲的松瑋婕,就是馬彼得信心魔法棒點亮出來的學生。

民國九十四年,馬彼得在新鄉國小的最後一年,新鄉的合唱團受邀去香港,在世界兒童音樂節上演出。團中十二歲的瑋婕,第一次出國,人生也因為這次出國,有了重大改變。

在香港,他們和全世界十個國家、十六個兒童合唱團同台演出,那個和玉山腳下太不一樣的世界,也令十二歲的她目不暇給。她記得到維多利亞港,搭上生平第一艘船,最後上大嶼山看夜景,這些閃閃發亮的摩天大樓群就在腳下,讓她「感覺好像坐飛機去看夜景!」世界,不再如此遙不可及。

回國前,馬彼得將所有的孩子聚在一個房間內,每個人興奮談起他們這趟的所見所聞。馬彼得乘機告訴孩子:「今天,校長帶你們到香港,我希望這不是你們一輩子中唯一一次出國,我希望你們未來能靠著自己的努力,有機會再出國,去很多的地方。」

他的話,瑋婕聽進去了。國小時功課平平,到了國中卻非常認真,去年甚至考上台南護理專科學校,是南投縣信義國中當屆畢業生中第二高分。她很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考到護士執照,再讀國北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有一天,自己可以靠專業走出台灣。

「校長,我記得你的話,以後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出國!」考上護專後,她這樣告訴馬彼得。

透過合唱訓練孩子的自信,馬彼得的學生,有相當亮眼的表現。他待在久美國小七年,合唱團中有四個考上台中一中,其中三個沒有靠加分,原始分數就可以上台中一中。那一屆畢業生才十五個人,其中四個考上台大,一個在東吳。還有一屆畢業生,十六個中有五個考上長庚護校。轉到東埔後,他繼續同樣的教育方法。(編按:今年是他在東埔國小的第四年初,學生還沒有明顯的成績單可看。)

曾有一位記者問馬彼得:你如何訓練合唱團?馬彼得答:我從來不「訓練」,我是「教育」他們。

功課要準時做、練唱要準時到——
犯了「天條」,「帕華洛帝第二」也開除

馬彼得的合唱團從不挑學生,只要有興趣,都可以來跟校長報名,他對學生也不要求音色,但想參加合唱團,卻有一項「天條」不能犯:紀律。他要求:第一,功課一定要準時做完;第二,每天要準時練唱。

「誰沒寫完功課?」練唱前馬彼得問。沒寫完的,別人練唱,他只能在一旁補寫,還是沒寫完,就得留在校長室,寫完才能走。

「合唱團不僅是練唱,還包括紀律、自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馬彼得說。例如,比賽前兩個月,不能吃冰、不能吃油炸品、每天早上跑一千六百公尺,練習呼吸和肺活量……。練唱為了非常細微的差異,一小段要重複無數次,都在磨練孩子。

若是有小孩因為累,中途要放棄。馬彼得也不挽留,只是要學生想清楚,退出後就不能再進合唱團。「昨天有個六年級孩子跑來想要再加入,我說不行,你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他要孩子知道:在人生的過程中,許多機會只有一次,要把握住。

去年九月,一個強烈颱風進逼的下午,天已近黑,二十幾個孩子沒有放颱風假,陸續走進簡陋的圖書館。全白頭髮的馬彼得在那兒等著他們,這是練唱的日子,風雨無阻。練唱前,他問孩子們:「雖然我們只是練習,但是要用認真的態度,做到怎樣?」小朋友齊聲答:「百分之百!」

他坐在鋼琴前,卻不是掀開琴蓋,而是點開鋼琴上筆記型電腦的播放程式,簡陋的電腦喇叭,流放出音色效果不甚好的伴奏聲,接著,他唱一句,孩子唱一句教唱。

兩個月後,十一月二十五日,東埔國小的二十四個孩子開拔到南投縣文化局參加合唱比賽。

但比賽前一天,馬彼得竟換下了團裡聲音最好,被馬彼得盛讚為「帕華洛帝第二」的男生。原因是,這個「帕華洛帝第二」在關鍵時刻,接連無故缺席練習。馬彼得斷然不准他上場。為了湊足最低報名人數,換上一個剛來不久的新手,嗓音沙啞。

這決定有可能影響東埔國小衛冕冠軍的實力,馬彼得怎麼想?「我們不是為了贏才去唱歌。」他對著所有的孩子說,做錯事的男孩站在窗邊低著頭,「唱得再好,不來練習,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比賽結果,東埔國小還是蟬聯南投縣冠軍,今年三月將挑戰全國決賽。

他有一個大夢,辦一所免費的假日原住民音樂學校

那一天,六點鐘,幾乎天黑,孩子們唱著剛剛練習的「大海的故鄉」在夜色中離開,他們走過操場,走下學校外的階梯,嘹亮歌聲迴繞在這入夜山間部落:「大海啊,大海……」聲音美得令人心悸動。望著孩子們離開的校長,則是到了八點才一個人踽踽離開學校。

有人說,馬彼得是孩子的大頭目,但在他的時間都投入在孩子身上,人生的天平,卻也因此而無法完全平衡。

去年冬天,馬彼得感冒了好幾個月還沒好。週間有學校的事,週末兩天又全心投入他的下一個夢想——一所免費提供原住民孩子假日合唱團和課輔的原住民音樂學校(簡稱原聲學校),一週七天都得不到休息,沒時間去看醫生。他的學生擔心的說:「校長最近生病了,聲音都破了。」

他有長年的胃病,一位摯友說「他是照胃鏡的老經驗」。最近,聽說他痛到受不了,到台中掛病號。問他,他卻迴避,「藥吃一吃就好。」

山區的冬天,天很快就黑了,有的孩子要走四十分鐘才能回到家。氣候不好、路況不好時,馬彼得就用校長座車當校車,校長兼校車司機,分批載孩子回家,他那台 Cefiro 最高紀錄曾一次載了十七個小孩回家。

等他回到家點亮家裡的燈,只有一條老狗在等待。空蕩蕩的廚房裡他自己下廚,大餐桌上一盤燙青菜、一碗白飯,九點鐘,一個人吃晚餐。

兒子從小就討厭他,直到接觸教育,才瞭解父親苦心

四年前,他悄悄結束了婚姻。一位馬彼得的摯友說,十幾年下來,太太經常等他吃晚飯,他說六點要回來,結果七點還沒回來,太太打電話來催,他說八點就到家,但到十一點仍不見人影。最後太太跑到學校找,才發現他在辦公室睡著了。當他在工作上投入越來越多,太太越來越不能理解,「她一直搞不清楚,別人當校長,三點鐘就下班回家,我為什麼要做到這個程度。」最後兩人協議分手,太太說這樣她壓力比較小,「不必再等你了。」

大兒子馬聖堯從國小畢業後,就到台中讀書,他也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為工作花那麼多時間,而父親又對他要求非常嚴格,「我從小就討厭他。」

「或許我不是一個好的老公,但在孩子這一塊我很認真。」馬彼得感慨。孩子還念國小時,他每晚堅持七點到九點一定陪他們做功課,九點後才回學校繼續加班。有時太累了,不小心睡在沙發上,隔天一早醒來趕快回家刷牙洗臉,繼續上班。然而長期在家庭和工作之間拉扯,在久美最後一年,馬彼得曾一度放棄了合唱團,「我身邊的人沒辦法理解是最重要的因素,很灰心。」

馬聖堯直到大學成為父親師專的學弟,接觸教育,開始瞭解到父親口中,身為原住民菁英的責任。現在當兵的他,寫了一封長信告訴父親。他說:「現在我們的想法很接近。他的原聲學校我一定會參與。」

在台灣,有學校用英語建立孩子自信,也有校長透過玩陀螺,建立孩子的成功經驗。對於馬彼得,合唱也只是過程而非結局。藉合唱找到一條通往改變的路,培養原住民菁英,才是馬彼得背後真正的大夢想。

「很多人對『菁英』這兩個字很反感,沒錯,在都市中多一個菁英沒甚麼了不起,但是原住民多一個菁英,形成典範,帶頭作用就會形成。」馬彼得說。

雖然他的付出,依然很多人潑冷水,「很多人說我只會教合唱,其他辦學不會。」面對質疑,「我不會去管人家怎麼說!」馬彼得說得斬釘截鐵:「在這個世界上,反駁不見得有用的,我也沒時間回頭去做解釋,我要的是向前走,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

「我們幫孩子築了一個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中途離開,對堅持的孩子說不過去,」他說。

*「唱歌吧!」高山上的首映會

一月十七日晚上,玉山腳下舉辦了一場高山上的紀錄片和唱片首映會,地點,就在東埔國小的操場。「唱歌吧!」是今晚的片子,是聚點影視製作人章大中、導演楊智麟及製作團隊,為東埔國小合唱團孩子,過去一年所做的生命紀錄。

傍晚六點,小朋友組成的森巴鼓樂隊為首映踩街造勢,他們走過石階巷弄,走過一家家溫泉飯店,鼓聲在山谷間迴盪,就像魔笛裡的吹笛手。人潮如老鼠一樣從家家戶戶跑出來,跟著他們穿越大街小巷,來到星空下的操場。座位有限,先搶先贏,更多人就這樣站了兩個鐘頭。眾人隨著片子又笑又淚、尖叫、拍手,目不轉睛的看著孩子過去一年的挑戰和轉變。

導演楊智麟一年下來只拿五萬元導演費,但跟孩子們走過一年的歲月,他看見孩子在練合唱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去傾聽別人,並且在團體中找到自己最有貢獻的地方,然後開始學習到團體的榮譽感。「第一名,不是那麼重要,讓小朋友懂得珍惜、感恩,而且可以快樂的歌唱,這大概才是馬大頭目成立合唱團最初的想法吧!」楊智麟在他的部落格上寫著。

小檔案 馬彼得校長
出生:民國 47 年
學歷:台中師專(台中教育大學前身)
經歷:信義鄉久美國小主任及校長、新鄉國小校長
學校速覽: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全校 66 人,限定學區
學校特色:全校逾 1/3 孩子是合唱團團員,曾獲邀到國家音樂廳、泰國、中國廈門等地演出

商業周刊 第 1110 期 2009-03-02

改編真實故事的 3 分鐘廣告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kqc5aqBTEc

另一首  媽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kfb7t_-q00